妙音0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品读小说网pdxs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《灵峰宗论》导读。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9面,
乙四、止观篇第四
前面的一科持戒是对治身口的罪业,那么这以下的止观主要是进一步地对治我们意业的烦恼。这以下我们分成三科,先看第一科的
丙一、总标
显密圆通,皆以解行双进为要。解者,达我现前一念心性,全体三德秘藏,与诸佛所证,众生所具,毫无差别。十方三世,显密契经唯为发明此一念心性。达此一念心性,即显密二诠之体,从此起于显密二行。显行依经修观,广如二十五圆通法门,略则唯心识观、真如实观二种收尽。二十五境,各具二观。且约耳根言之,先从征心处破妄,唯心识观也。圆解既开,即于闻中入圆通常流,真如实观也。密行亦具二观,达字字句句无非法界者,真如实观也。心无异缘专持此咒,悟知音声如响,能持之心如幻者,唯心识观也。由唯心识进真如实,密行成,显行亦圆满矣。
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说明。先看第一段,
第一段是个总标:
显密圆通,皆以解行,双进为要。
在我们大乘的修学当中,主要是两个派系,第一个是显教,第二个是密教。这以下把显密二教的因果先做一个总标。先看它的果地功德。这个地方的果地功德,蕅益大师以“圆通”来总持一切大乘的功德。
“圆通”两字是出自于《楞严经》。《楞严经》强调的是一个首楞严大定,这种定是从佛性流露出来的,它是恒常地显现出来。首楞严大定的功德有三个:圆、通、常三个,应该是三个,省略了一个。圆通常是在形容首楞严大定的意境。
什么是“圆”呢?量无不周,谓之圆,就是说首楞严大定的那种量是周遍法界的,量无不周。“通”就是具无碍用,这种首楞严大定具足无障碍的作用,各式各样的三昧、各式各样的陀罗尼,都不能障碍它,具无碍用。“常”就是体性不变,那么这种首楞严大定的体性是不会随时空而改变的。所以说它这个圆通常是赞叹这个大乘的功德,那么这个功德是怎么来的呢?“皆以解行双进为要”,讲出它的因地,那么这个解门跟行门应该是要互相地相辅相成,“双进为要”为它的一个主要途径。
我们前面也讲过,蕅益大师说,我们修行假设只有解门、没有行门,它的情况就是浮,浮动,说食数宝,不能调伏心中的烦恼,就是浮躁;如果只有行门没有解门,那就是暗,你在黑暗当中完全凭自己的直觉摸索,这个是非常的危险,很容易堕坑落堑。所以说在趋向于圆通常的首楞严大定当中,一定是有解有行,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。那么这段是一个总标,把大乘的因果先标出来。这以下把解行的内涵再把它作一个说明,把它开展出后面的两段。首先我们看解门,次第应该是先成就解门,再依解起行。
解者,达我现前一念心性,全体三德秘藏,与诸佛所证,众生所具,毫无差别。十方三世,显密契经唯为发明此一念心性。
那么这个“解”,当然理解主要是理解诸法的实相,明白生命的真实相。那么明白生命真实相怎么明白呢?“达我现前一念心性,全体三德秘藏。”就是说,在理解上,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,你了达你的现前一念心性,就是你现在当下在打妄想的这个明了的心性,它的体性是全体三德秘藏,那是一个佛的三种功德,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当下就是佛的三种功德。关于这一点我们看《附表第十二》,把它作一个简单的说明。这个地方在《南山律在家备览》也提出了一个讲表。
首先我们看上面的众生识体,一切的有情众生的“识”,识,当然大家学过唯识学,这个“识”就是了别,有明了分别的功能,简别这个树木、石头它没有明了性。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打妄想的心,先看它的本来面目: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?当你在没有动念头之前,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?把本来面目讲出来。
第一个、般若德:本自清净——离诸尘染。我们在没有打妄想之前,我们本来是“本自清净,离诸尘染”,没有各式各样的杂染的烦恼。这是讲般若德。
第二个、解脱德:本来自在——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。这个是讲解脱德,我们这念明了的心性本来面目是具足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、无量无边的功能德用。
第三个、法身德:本来平等——无有彼此爱憎差别。这个“平等”是指法身德,没有各式各样果报的相貌,你是个男人,我是女人,你是天王,它是个蚂蚁,这种果报的差别是不可得,这是法身德。
这个清净、自在、平等是我们一念心性的本来面目,但是当我们这个念头一动,这个当中就是有事情要出现了,这个念头一动以后,由妄想故——翻成烦恼,由妄想故——翻成结业,由妄想故——翻成生死。
就是我们从本来面目当中开始一动以后,那就是一个惑业苦的一个流转的境界,就是我们现在这副德行。这个就是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我们现在的相貌作了一个比较。这个地方的讲表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。这个地方它把这个修行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消息,什么消息?由妄想故——翻成烦恼,由妄想故——翻成结业,由妄想故——翻成生死。就是我们烦恼的活动去造了罪业,由这个罪业去得果报。这个惑业苦的流转,背后有一个老板在支持这个惑业苦,背后有一个根本的无明,这个地方把这个贼给抓出来了,贼首就是妄想。
所以说我们刚开始你要修止观,你一定要知道这个贼的根本在哪里。当然我们也去忏悔罪业、也去对治烦恼,把烦恼跟罪业慢慢地消灭,但是这个都不是根本问题。烦恼跟罪业背后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在支持烦恼的活动、在支持这个罪业的创造,这个地方就是妄想,我们所要对治的。这个地方我们把它会归到讲义来。
这个解门,我们在大乘的修学,使令我们了解我们一念的心性当下具足三德秘藏,从这个地方出发开始去忏悔业障、积集资粮,这是一个关键点。在《法华经》上说,有一个乞丐,他本来是大富长者的儿子,他打了一个妄想了以后,就失去了理智离开了家庭,他家里面本来很多珍宝,他就以为他是乞丐,在外面流浪生死。被这个大富长者找回来以后,慢慢慢慢教育他,他才承当原来他是大富长者的儿子,然后从那个地方去学习、去经营大富长者种种的珍宝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